朝著山的方向前進
家、生活與夢想的總和─施雜貨

A Unique Place for Relaxing

  過去擁有許多軍營駐紮的太平,廣袤的綠地、大山與自然,形塑出與市區全然不同的溫度,以及獨樹一格的慢活步調;由主廚媽媽─阿默,藝術家爸爸─赤牛仔,負責甜點與行銷的女兒芫芫,以及畫家女婿、手沖咖啡師─博堯四人共同經營的施雜貨,隱身坪林森林公園靜巷內,以家為空間,提供在地旬味,也延伸出理想生活的有滋有味。
時間累積的,是故事也是味道
  透過一家店的誕生和經營,重新爬梳自己的生活方式;變身施雜貨前,這裡是經營了26年的汽車修配廠,捨不得將汽車零件報廢的赤牛仔爸爸,善用廢材重新鍛鑄、拋光,改造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;從燈具、門把到椅座,他天馬行空的手作,和阿默媽媽的好手藝一樣,不僅是施雜貨無可取代的風景,也成為這家店的起點。「店裡看得到的傢俱,都是爸爸親手做的,像是利用老家舊木料拼成的壁面上,有著不同層次、斑駁的綠,就是每年粉刷時留下的,歲月的痕跡。」
施雜貨 Shih Sundry Goods
  拆下鐵捲門做成輕隔間,院子裡的花磚,老屋樑改造的柱,阿嬤家留下的菜櫥,以老家門框、窗框拼接而成厚實的原木吧檯,赤牛仔夫妻倆費心蒐集多年的老物件,不僅連結過去的生活記憶,也創造出施雜貨與眾不同的、家一般的味道,「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施工,看著設計圖上的每個環節、一步步慢慢成真,每個角度都是那麼剛好;開店七年了,我還是很懷念那段時光。」說著這段話的芫芫,眼裡還有著熠熠的光。
用媽媽的心情做菜,吃過都想回來
  問及當初為什麼想做無菜單料理?阿默媽媽笑說,其實沒想太多,單純由食材來決定當天菜單,「有什麼食材,就做什麼菜,你會在這裡面找到一種生活的節奏。例如今天拿到一批小農的白蘿蔔,一般用來煮湯、燉菜、涼拌,但其實也可以炒成一道菜,呈現不同的味蕾與感受。做無菜單料理比較自由,也符合我的個性,不會因為固定菜單,侷限對料理的想像和創作力。」

  因為店內食材都由熟識的小農供應,新鮮、少量卻多樣,同一天來訪的客人,桌上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菜餚。用媽媽的心情來做菜,考量的除了健康和營養,阿默也重視食材栽種和養殖過程,對於環境是否友善。「有機栽種的認定是很一絲不苟的,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帶,像是菜園或果園使用苦楝油防蟲,雖然有機栽種上是允許的,卻會對蚯蚓、蝸牛這類生物產生傷害。大自然的食物鏈是息息相關的,沒有蝸牛,你就看不到螢火蟲;這些小農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栽種方式,維護生物多樣性,相對付出的成本也高,但是吃起來更安心,所以我們也願意支持。
愛物也惜物,用飲食探索生活
  芫芫補充道,他們是台灣第一個農夫市集─合樸農學市集的成員,不僅熟識在地小農們,也常去農場和菜園拜訪,實地了解栽種方式,深深體會到農業轉型的辛苦,而這些有汗水、有溫度的故事,也讓他們在說菜上更有力道,期盼能將小農們的心意傳遞出去,「當你不說的時候,它只是一盤菜;當你說完生產者的故事,消費者是會感動的,像我就會願意把紅蘿蔔吃完一樣!」

  除了當季無菜單料理,擁有二十多年釀造經驗的阿默媽媽,也與我們分享了釀造與漬物的箇中學問。當初因為親友送來一大袋檸檬,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,她在朋友建議下開啟了自釀之路,「方法很簡單,只需要糖和水,檸檬又是很好的入門款,釀成後加水稀釋就很好喝,小孩也不會去外面買飲料,喝下不健康的液態糖,身體也更能吸收這些營養。」

  「只要是可以吃的食物,我們都希望盡量回到餐桌上。」阿默提到,越青越酸澀的水果,越適合釀造,像是她的好友、《女農討山誌》作者阿寶─陳寶蓮山上的奇異果園,每年疏果後用做堆肥的果實,就是酵素的最佳材料,很多人不敢吃的鳥梨、山連李,也很適合做成酵素,愛物也惜物的阿默,利用好手藝解決疏果浪費的問題,也讓農友們多了額外的收入,一舉兩得。
陪伴家人,正是施雜貨的靈魂
  施雜貨的誕生,不只支持一家人的生活,讓每個人都能更放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,而每個人喜歡做的事,又剛好可以回歸到店裡,一點一滴地,累積成這家店的靈魂。芫芫說:「開店最終的目的,就是讓我能陪伴家人、陪伴老狗,累積很多美好的回憶」,透過和父母一起工作,一起磨合,在理想和現實間取得平衡,也發現彼此的另一種樣貌,母女倆的好默契,不言而喻。

  「當然我也曾掙扎過,其他人忙著教小孩如何存第一桶金的時候,我卻跟孩子說,錢只要夠用、可以支持你想做的事就好,當大家都往同一個方向走的時候,能找到另外一條路,一家人一起走,也不致於太寂寞吧!」用時間累積而成的故事,才能真正感動人,施雜貨從空間、料理到細節的用心,正如同一家人想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情一樣,真摯而熱切。